和許柏鳴一起探究:中國家具業究竟該朝哪走?

   日期:2015-09-28     來源:中國家具網    評論:0    
核心提示:中國家具產業的宏觀走向是個嚴肅的大課題,容不得半點偽科學,只有虔誠地追求真理、搞清楚事物的本源,才不至于被一些雜音所誤導。行業屬性,是我們討論問題的基點,也是內因,任何外因都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中國家具產業的宏觀走向是個嚴肅的大課題,容不得半點偽科學,只有虔誠地追求真理、搞清楚事物的本源,才不至于被一些雜音所誤導。

行業屬性,是我們討論問題的基點,也是內因,任何外因都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行業進化的邏輯也是基于其自身屬性的,未來的格局與形態同樣具有其內在的必然規律。喧囂不是可取的姿態。

1行業屬性

家具行業不同于任何其它行業,有著其自身獨特的屬性和規律。

1)極低的行業集中度

家具行業的首要特點是集中度低,這是由完全競爭的市場特點決定的。圖1為全球范圍內各種行業的集中度對比。

從中可以看出,家具行業的集中度不僅遠低于汽車和家電,甚至還低于服裝、紡織品和鞋類而處于最低水平。表1為世界各國或地區的家具行業集中度統計。

各國家具行業內部的集中度與其工業發達水平及社會文化特點相關,日本文化與市場細分是其集中度低于其它工業化水平高的國家的根本原因。意大利是個設計和創新導向的國家,其集中度低是必然表現。美國的經濟基礎、短暫歷史文化、社會消費特點與產業結構是其集中度遠遠高于其它發達經濟體的原因所在。中國尚未定型,無論最終怎樣,目前的低集中度定會有所提升,行業正在面臨洗牌和重組,但無論怎么提升都很難顛覆這一基本規律。那些唱衰和無視中小型企業價值的觀點都是無知的。

對于完全競爭行業而言,不僅競爭企業眾多,而且進入與退出的門檻低、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還有產業鏈信息完善,企業很難長時間持有不被別人模仿的核心技術,所以是典型的進入容易做好難的行業。表2是各種行業的屬性與分類。

不幸的是家具行業恰恰處于左邊第一列位置,但也不必過于悲觀,這張表中還隱含著一種有價值的信息,那就是說家具企業有兩條路可走,即:一是在現有紅海市場中通過最優化戰略取勝,這就意味著可憑規模效應和產業鏈全程的成本控制能力來謀求大眾市場的霸主地位;二是在藍海市場,以細分化策略走差異化道路,謀求在某一細分領域建立起自己獨特的優勢,這就意味著在這一細分領域你就是老大,別人難以企及,或者即使競爭對手能夠做到也得付出比你更加高昂的代價,從而使你的地位得以穩固。

2)獨特的雙重屬性

家具是一種典型的工業產品,具有工業產品的一切共同屬性,如必須滿足工業化生產的需求。除了辦公與公共家具等少數品類之外,其它家具產品都基本上是以產定銷,具體的客戶事先是未知的,沒有明確的對話對象,這就意味著市場銷售的不確定性以及隨之而帶來的巨大風險。企業在產品研發與市場營銷環節充滿了挑戰,戰略水平與運作能力備受考驗。由于人、物和環境中的變量無限,從來不會有標準答案,但也充滿了無邊無際的創造空間。

同時,與幾乎所有其它工業產品所不同的是,家具又兼具環境屬性,這與建筑和室內密不可分。一般的工業產品,通常只需要考慮單件產品的設計與制造,如汽車、手機、家電等等。而家具就必須考慮配套,考慮與其它產品的功能組合或分工,考慮與其它產品的風格兼容,還要考慮樓盤格局與室內調性,進而與生活風格相關聯。而建筑與室內則沒有家具所必備的那些工業和市場屬性。

因此,家具貌似簡單,實質異常復雜。無論是房地產業還是家電行業,它們的成功與成熟經驗都未必適應家具行業,任何對家具行業的輕視都將付出慘重的代價。家具行業必定是多元化、工業化與生活風格化的。

2產品形態和制造系統

很多人都曾經和我探討過未來中國家具應該走怎樣的路線。

一般認為,在產品上應該有中國自己的特色;在工業體系上,認為德國工業4.0是必然趨勢,這兩個立足點都是清晰的,后面將作深入解析。

而其它觀點均是從某一個點上來說的。比如:也有人認為與房地產商的精裝修配套才是大勢所趨,還有人認為線上或者O2O才是最終歸宿,看好定制的人就更多。

暫且不說這些概念之間的矛盾,如提供精裝修一體化現成方案與定制到底哪個路線是對的?兩者如何調和?邊界在哪兒?也不說層次和角度上的混淆不清,即:有的是從產業鏈角度來說的,有的是關于市場細分的,還有的是從渠道和服務等來談的,然而,其任何單個維度都不足以成為對行業整體思考的依據。

先說兩點:

一是外部行業或產業鏈上下游行業與家具行業沒有可比性,盡管會有一些成功轉型或業務延伸進入家具業的個案,但成不了氣候,更不可能真正吞噬整個家具業。俗話說:隔行如隔山,他們不太可能懂得家具行業的成功要義。現在所謂的終端攔截會有一定的影響,但只是暫時的,隨著家具行業全渠道模式的開啟,那些問題將迎刃而解,渠道將越來越立體化,單一渠道的壟斷局面將不可能持續。

目前,正在嘗試進入家具行業的外來者主要有以下四種。

① 房地產商:處于家具產業鏈下游的房地產商資本實力都比較雄厚,理念也比較新,如萬科,近年來精裝修市場確實是在擴大,尤其是一二線城市。精裝修需要家具配套,至于如何配套,無非是自己想作為整合者,但無論是自建工廠還是來整合下游的家具企業來為之供貨都不可能在根本上撼動整個家具產業。如果將產業鏈延伸過來,也無非是解決房地產商自己的問題,對于市場整體而言是相對封閉的和有限的。開放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就算愿意開放,也必須實現市場化運作才行,因為經營模式截然不同,而一旦市場化,則就會融入到傳統家具行業中來,至于其母體是誰已經無關緊要。同時,一體化解決方案理想很豐滿,現實是骨感的,因為面臨著產業鏈過長、行業屬性不一、跨界的標準無法統一等問題,不可控因素過多,資源和能力都難以匹配。而為之配套的家具企業可能會承接到不小的訂單,但是否可持續?就算一段時間內可持續,那么企業是否可以始終掌控自己的命運?是否會因得到了眼前的一些訂單而失去了渠道,失去了在市場叢林中謀生的能力呢?要知道,企業一旦不能自主,那么早晚會被市場所淘汰。

② 家電行業:家電行業有著耀眼的千億級體量,但那是因為家電是行業集中度遠高于家具的行業,產品差異化小,購買風險比家具低,單一家電對室內環境情緒的影響遠低于家具。所以,如果以家電行業的思維來運營家具行業是很難有效的。

③ IT行業:IT行業切入家具行業的最大優勢是信息化能力,但IT行業要摸清楚家具領域的規律比家具行業植入IT技術要困難得多,我認同經濟學家許小年教授的觀點,即互聯網+并不確切,而+互聯網才是正確的。因為互聯網只是手段,行業才是根本。

④ 上游或配套行業:至于材料、地板、門窗、陶瓷和衛浴潔具等上游和配套行業,基本上都是以B2B模式運作的,和家具行業的B2C或B2B2C模式截然不同,經營思路也大相徑庭,要想成功,不脫胎換骨是難以想象的。

二是未來單純的線上企業與線下企業并非完全不存在,但那都成不了主流;也不應該區分出專門做定制的企業與完全不做定制的企業。以門店為標志的實體渠道端口是市場的“眼球”,以網絡為代表的虛擬世界是市場的“心臟”,實體世界與虛擬世界必將無縫對接。同樣,主流企業應當對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有較好的響應能力,但除了極少數以工場手工業生產方式來做小規模個性化定制產品外,主流市場家具企業的定制都只能是有限定制、基于大規模生產基礎的定制,這里的原因既有經濟方面的考量,更有專業設計的不可或缺性。作為非專業人士的客戶自身是不具備駕馭和平衡復雜要素的設計能力的,完全滿足客戶所有需求的家具和室內設計,最終是不會有好的效果的。

那么,未來中國家具業到底會去向哪里呢?筆者在今年九月于上海召開的“中國家具產業集群群英大會”上的主旨發言中提出了以下的公式,即:

未來中國家具行業的格局與形態=德國工業4.0+意大利設計創新體系+中國的國家稟賦

1)德國工業4.0

工業4.0大家已經并不陌生了,見圖2所示。

德國以大工業見長,大工業為主體,以重型設備與自動線為標志。在信息化時代為了響應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植入大規模定制和柔性生產方式以及互聯網+,基礎是大數據和物聯網。這個體系的終極目標是將企業從現在B2B2C的運作模式切換為C2B模式,理論上可以完全按照客戶的需求倒過來進行產品生產和價值遞送給消費者。而這種模式的實現不是個別企業自己能夠獨自完成的,而是需要進行產業重組。

但產品的創新設計不是工業4.0 能夠全部解決的,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多元化社會,而且發展梯度非常大,其體量相當于整個歐洲。純粹的制造業思維是不夠的、不現實的,也是危險的。

2)意大利設計創新體系

德國的短板恰恰是意大利家具產業體系的優勢所在,那就是整個產業生態都是按照設計驅動來建立的,依靠的是以中小型企業為主體的產業集群。意大利設計從潮流的研究、場景的構筑,到概念設計,以及最終的解決方案,能夠始終給消費者帶來不一樣的驚喜感覺,并引領著全球設計的走向,見圖3所示。

意大利設計始終站立在世界潮流的前沿,并引領著全球設計的走向,這一點恐怕沒有人會否認。但其設計體系和土壤卻鮮為國人所知。這不僅是因為意大利有:

·世界上最好的生產技術與工程

·卓越的模型制作者與工匠

·世界最重要的設計評論

·世界最著名的設計展覽與相關活動

·最有聲望的設計學院

·最有聲望的公共設計研究機構

·藝術長廊、杰出的零售店與旗艦店

意大利不僅有著成熟、前沿并不斷進化著的、深厚的設計理論體系,同時,也有著肥沃的設計土壤。高度專業化分工合作的中小型企業集群是一個充滿創新活力的社會,集群文化比經濟更加牢固地維系著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在北部的倫巴地大區,幾乎有著設計實踐的一切條件,無論是材料、結構還是工藝技術,只要設計師提出要求,就一定會有人幫他實現,這在德國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因為德國都是大企業,沒有人愿意為一個設計原型而開放自己大規模制造所用的生產線。

這是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的。意大利有兩件事深刻影響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一是羅馬帝國,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礎,如果沒有羅馬帝國,就沒有當代西方文明;二是文藝復興。

工業4.0是基于數理邏輯推演的,其脈絡非常清晰、易懂;但設計創新體系看不見、摸不著,因此很難看清楚、很難理解,也說不清、道不明。但設計本來就沒有、也不應該有標準答案,也正因為如此,才有著無限的創造空間、才有著無窮的魅力。純粹的理性思維無法還原設計的全貌,無法解釋設計世界的神奇魔力。

設計是一種哲學,也只有依靠哲學思維才能領悟設計及其創新體系的真諦。

如果說德國工業4.0是“術”的話,那么意大利設計創新體系就是“道”。

3)中國的國家稟賦

中國在地理上幅員遼闊、相當于整個歐洲,在人口上更是任何西方國家都無法相提并論的,而且同樣歷史悠久,是整個東方文明的發祥地。西方有羅馬,東方有中華。

當代中國高速發展,一切都遠未定型,因此,任何單一、狹隘和靜態的思維都是不可取的,我們應當兼收并蓄其它文明的一切有益養分,并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一切優勢,自成一體。其中,中國的國家稟賦是我們自己的特殊土壤,中國家具產品及其工業體系的未來形態離不開這種稟賦。這包括我們的獨特資源、歷史文化、上層建筑、社會基礎、地域差異、國民素養、價值取向、發展梯度等等。

關于當代中國家具,我們認為應當將現代中國家具與新中式家具兩個概念區分開來,后者有著相對具象的有型元素和鮮明的中國形制,有著直接和直白的表現,在國際上的設別度高,但局限性也大。它可以成為現代中國家具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前者的包容性和寬容度應該更大,國際化程度更高。我們設想的狀態應該是有著深深的中國內涵,但卻是去元素化和去風格化的。

北歐現代家具沒有明顯的斯堪的納維亞特色的具象元素,但有著北歐的“魂”,那就是實用、自然、人性和純凈。意大利現代設計也沒有元素上的定式和定勢,但也有其核心的學術理念,那就是3E理念,即:美學(Estetica)、人體工程學(Ergonomia)和經濟性(Economia)。

中國現代設計應當秉承何種理念,目前尚無定論,也沒到下結論的時候,而是還在探索和發展之中,這需要學術界和實業界的共同努力,既離不開設計師群體充分的設計實踐,也需要理論工作者和思想者高屋建瓴的高遠眼光和深邃的洞察力。但當代中國家具的特性也并非完全無跡可尋,而是有信號的,盡管這種信號比較微弱,三十多年來的市場潮流的變遷已經留下了它的軌跡。消費者在文化影響下的價值取向與學界的理想世界一直處于無形又強力的博弈之中,制造業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更多地向前者妥協,但學界也并非無所作為,只是氣候條件尚未成熟,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大潮終將滌蕩一切落后的思想意識,亞文化畢竟還不是文化,主流文化對亞文化不會無限地接納,而是會予以過濾,予以選擇性的吸收,并優勝劣汰、吐故納新。我們還需要時間。

而中國家具制造體系的分布應當與上述產品形態相匹配,見圖4所示,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其最基本的特征將依然是多元化。既有最現代的制造方式,包括工業4.0,也有傳統的手工業生產方式,而更多的形態將是兩者的有機結合以及所派生出來的復雜體系,手工不是用來做機器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而是可以做機器做不到的事,并因此來提升其價值。

同時,既有大工業體系,也有高度專業化分工合作的、中小型企業為主體的產業集群。既有通用的標準化作業和流水線生產,也有大量目前還十分空缺的高精尖專用設備。既有集中,更有分化。集中為了效率,而分化有利于創新。

3產業格局

未來中國家具的產業格局有地理上的格局、區域特性和產業形態等三個主要版圖。

1)地理格局

中國家具產業的地理格局正在重置,產業轉移勢不可擋,其規律和主要動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沿海向內地,發達地區向發展中地區、空白區域遷徙,如圖5所示;

②產業轉移的驅動力,從降低成本到開拓市場;

③產業轉移目的地吻合國家兩橫三縱的大格局,如圖6所示;

④最終形成相對合理、均衡的產業網絡。

2)區域特性

目前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家具協會授予的特色區域共有37 個,前年統計的數據是25 個,其中22個為生產制造類,3 個為銷售流通類。如圖7所示。

這一分布形成的歷史格局不會輕易改變,同時又深刻影響著新的布局。

但全國業態正在悄然變化,產業必須升級才有未來。

3)產業形態

產業形態包括傳統產業集群、企業縱橫聯合與新興產業園區等三種。

總體而言,要與前面“行業屬性”和“產品形態與工業體系”相吻合,并依據自身特點做好定位。然后,要致力于產業升級,具體包括:

①生產手段與裝備的升級。少量集中,社會化分工合作、大量分化是必要條件。

②集群與企業的功能與職能升級。必須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提高品質、降低成本。

③產品升級。不斷完善老產品并開發出高質量的新產品,以提高產品性能與適應社會生活形態的變遷。

④價值鏈升級。籠頭企業要走向產業鏈微笑曲線的兩端,尤其要重視服務和體驗。定制是一項重要的服務,但僅為一個方面,遠非全部。

對于傳統特色區域而言,必須解決進化問題。依據發展趨勢,重新定位,梳理區域內的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包括企業類型及其比例。打造公共技術平臺,重在培育土壤。重視區域品牌的建設與傳播。

對于企業縱橫聯合而言,未來中國家具企業生態群依然是少數企業在紅海市場里沉淀為大型、甚至超大型企業,并會帶動一批衛星企業共同發展,但TOP10 的企業占據市場總份額不會超過10%。企業群體將依然是中小型企業占主導。但能夠生存下來或滋生出來的中小型企業不是現在這種高度同質化狀態,而是在各個細分領域的設計創新型企業。

對于新興產業園區而言,作為后天造出來的人工飛地,需要解決兩個問題,即:現實生存與可持續發展。前者問題還不大,因為進駐者一般都是在市場網絡有保障的情況下才投資建設的,但后者必須高度重視,這與園區的長遠定位及其與之相匹配的資源積累和能力建設息息相關。

中國家具業輝煌的未來,要靠大家一起努力,共同打造。各利益相關者肩負著行業與社會的共同責任,各自需要有所作為,見圖8所示。

盡管我們倡導責任和擔當,但從現實角度來看,僅此還不夠,所以還需要考慮價值交換和利益平衡,以小格局為基礎,以大格局為目標。如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家具定能從現在的制造大國真正走向設計和制造強國。

這個夢想也是我們這一代人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我們責無旁貸。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久久综合久综合久久久久,免费国人国产免费看片,久久久久久a亚洲欧洲AV冫,免费国产在线网址
色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 | 亚洲欧美清纯另类日韩中文字 | 亚洲午夜福利院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日韩最大AV网站 | 亚洲综合色区另类小说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