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店門庭冷落
2012年以來,順德家具產業遭遇市場的寒冬,如火如荼的家具網絡銷售則更令325國道沿線的家具門店日益冷清。冬日暖陽懶洋洋地照在樂從東恒家具城門口,整個家具城只有慵懶的店員,顧客則寥寥無幾。店主多打趣道:“看鋪的比看貨的多!”
2012年12月25日,樂從一家具城內生意冷清。
“我們像在上吊一樣,沒法呼吸。”樂從東恒家具城一樓雄峰辦公家具老板娘陳丹在樂從開店3年多,從來沒有碰到過行情這么差的年景。她說,2012年開年后,生意就開始下降,她的店從月收入30多萬元降到了20多萬元,降幅在40%左右。可去年10月份,東恒家具城的鋪租卻還在上漲。陳丹70多平方米的店鋪租金從之前的2萬多元上漲到了3.8萬元。她哀嘆:“現在天天坐著虧錢,旁邊的一家店已經關門了。”
隔壁的皇朝家私家具城中,守著40多平方米小店的江西人黃強和他老婆的日子也不好過,“差不多10天沒有做成一單生意了。”如今,每個月做五六萬元,算上鋪租每個月要虧2萬元左右,“等開年看行情怎么樣,實在不行,就像旁邊那一家店一樣關門走人。”黃強顯然做了最壞的打算。
盡管眾多店主大嘆虧本,但關門的情況并不多見。店主們解釋,之所以沒有關門,主要受制于賣場的“押3租1”政策。按照規定,租下店鋪必須交付三個月的押金,如果提前倒閉,店內的商品樣品一律不準搬走。黃強說:“這樣一來,幾乎每家店都是上十萬元的資產在這里,不到最后誰也不敢走,大家都在等待轉機。”
順德家具協會會長黎德認為,家具零售確實一年比一年難做,大賣場也時有倒閉的風險。可家具電商沖擊固然搶走了部分市場,背后更深的原因實際在于賣場過剩。目前,家具市場年銷售增長率只有10%,家具賣場每年卻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長。黎德說,倘若零售商、經銷商不轉變觀念,不排除門店和賣場繼續倒閉的可能。
謝宇也提到,目前電商實際上僅占市場不到10%的份額,傳統營銷渠道仍占主導地位。
線上線下之困
“在網上訂購要比門店便宜至少3成。”吉晨軒是從2010年開始進入電子商務行業的。為了避免線上、線下形成價格競爭,吉晨軒線上的商品和線下完全錯開。但吳兵承認,扣除門店租金、人工等費用,線上產品仍保持了充分的價格優勢。
線上差價的沖擊、傳統渠道不景氣讓生產廠家、經銷商面臨轉型的壓力,他們或開拓電商渠道,或降低利潤增強服務,有的甚至轉戰三四線市場。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家具專業教授劉曉紅說,美凱龍去年曾邀請她為員工講課,專門培訓員工應對電商,每個人都要通過考試,“看到了危機,他們也在謀求改變。”
但對東恒家具城大部分既開網店又開廠的經銷商來說,他們沒有多余的人手可以打理網店,網店的效益也多半不好。“不少網店都是夫妻經營,這樣的店在淘寶上太多。質量參差不齊,已經沒有競爭優勢。上了規模的企業都選擇在天貓上開店,但那里開店的門檻相對較高。”謝宇透露,2009年在天貓開店要繳納保證金1.6萬元,現在需要16萬元,這對小型經銷商來說是很難接受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高端家居建材產品的銷售還是在線下完成。很多企業和經銷商只是順應未來的趨勢,并未有全面開拓電商業務。吳兵現在仍顯得底氣不足,他始終認為,電子商務是門店的一個補充,難以取代后者成為主流。所以,他一方面開了3家網店,另一方面與全國40多個經銷商保持合作,“畢竟家具是大宗商品,很多人還是要親身體驗才會買的。”
“電商門檻低,很多小企業都樂意參與,可因為質量或物流等原因,進貨多退貨也多,賠錢的也不在少數。”黎德坦言,實體店是家具企業做電子商務繞不開的一道門檻,目前絕大多數的家具電商企業采取的是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到線下的運營模式:一種是線上攬客和召集顧客,顧客到線下實體店去體驗,并在線下交款成交;另一種是線上攬客,線下去實體店體驗,顧客體驗完成后在線上交款,完成交易。
相對于國內家電、紡織等行業迅猛的電子商務,順德家具業的電子商務仍然十分粗放。黎德預計,家具行業最終會是線上線下并存,今年家具電商將進入大浪淘沙的階段,缺乏創新應對的企業很可能被淘汰,而順德家具協會打算在網上設立投訴渠道,修訂一些電商銷售服務規范,以應對家具網絡渠道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