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浙江澳森實業有限公司在濟南最繁華的商業區開出了旗艦店,成為其試水國內市場的首航。在經濟危機大背景下,家具行業刮起了一股“出口轉內銷”的風潮,參與內銷的企業逐漸增多,博洋、獵馬、卡森、萬盛等企業紛紛在一線城市開出專賣店,邁出內銷第一步。
長期以來,我市的家具銷售幾乎完全依賴出口,因為出口訂單量大、操作簡單,同內銷相比要容易得多,無需在品牌管理、產品開發等方面投入更多的資金,便可獲得較高利潤。但這樣的生產銷售模式卻存在著致命的弱點,過度依賴采購商,沒有自己的銷售網絡和品牌,命運完全被采購商操控。長期的順境經營讓我市的家具企業忽略了“基本功”的練習,產品定位、市場定位、品牌塑造的能力大大缺乏,不少企業連建立終端形象店的能力都不具備。
“采購商一過冬,挨凍的就是我們。”市家具行業協會副會長湯生華形容道,金融危機后,家具行業馬上受到影響,外貿訂單銳減,利潤空間下降,尤其是我市的傳統皮沙發,出口降幅接近了30%。“以前,我們的產品80%銷往美國,貼他們的牌子代他們生產,利潤率空間很小,還要受他們牽制。”澳森總經理賈鳳仙說。
為了生存下去,不少出口企業開始將重心轉移到國內市場,越早內外并舉的企業,生存狀況也越早得到了改善。川洋沙發是較早開拓國內市場的企業之一。企業用18個月時間,在長三角地區開設了20個銷售點,去年的內銷量大幅增長,超過了1000萬元,而且利潤也比外銷來得好。接下來,川洋計劃將銷售網點向更廣泛地區延伸,繼續擴大國內業務。
“家具已經不是過去意義上不值錢的東西,如今一個高檔電視柜的價格已經超過了一臺電視機的價格。”湯生華說,國內消費潛力巨大,農村家具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青年人結婚,入住新房等都是剛性需求。從目前形勢來看,今年將有更多家具企業把目標對準國內市場,要實現成功轉型,企業還有許多“功課”要補習。不光要在資金上投入,產品的設計、生產的組織、營銷網絡、售后服務等要形成一個體系,關鍵抓好產品創新、品牌創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