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會是中國家具業最艱難的一年!”而3月的中國廣州國際家具博覽會——被譽為中國家具業的晴雨表之一,呈現給我們一種什么姿態呢?又一次“做大“的廣州展,背后又隱藏了什么?
2012廣州展,憑什么“做大”?
3月18日,第29屆中國廣州國際家具博覽會如期而至,號稱63萬平方米的展覽規模(民用家具展+辦公環境展),較之2011年3月的54萬平方米,整整提高了16.7%。不可忽視,2012年全球經濟環境如此嚴峻,出口額大幅下滑,即便是被長線看好的中國內銷市場,隨著房產調控的持續,乃至消費者購買意愿不高的情形下,國內家具銷售亦不容樂觀。我們不禁要問,廣州展,憑什么繼續做大?
廣州展的定位
“深圳看本土,東莞看內銷,廣州看出口”,早年的三地“個性”放在今天來看顯然已經不合時宜。
深圳展早已不局限于深圳本土企業;東莞展也充斥了許多“僅供外銷”的字眼;而一度以出口為主體的廣州展,越來越多的企業撤下了“謝絕內銷”的牌子,甚至,一些只做內銷的品牌近年來反倒成為了廣州展的主角。
“兼容并蓄,內外結合”,這么美好的詞匯被用作一個展會的定位,必然是有點刻意貼金的感覺,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廣州展早已不局限在“出口”這個范疇之內,除了內銷家具、軟裝飾品企業,甚至今年還招募了數十家設計企業。
橫向的放大,釋放了潛能,極大擴充了廣州展的容量,成為大雜燴的廣州展,為其繼續做大埋下了伏筆。
參展企業都在想些什么?
行業形勢如此不佳,究竟還有哪些企業在參展,他們都在想些什么?
與其用產品類別區分參展企業,倒不如用參展次數將其分類,或許更能看出問題的本質。
以廣州展的“大佬級”常客(如聯邦、皇朝、健威等)為例,幾乎每年出現在相同的位置,參加廣州展對他們來說已經成為一種“年度工作任務”,風雨無阻。雖然展會的主旨是招商,但這些“大佬級”品牌顯然并不指望展會為其帶來多大的招商效應——“難道行業內還有經銷商不知道我們這個品牌么?
”某企業老總略帶無奈的反問到,“要說我們來參展,絕不是什么新聞,而哪天我們不參展,一定會是個大爆料!”對于這些品牌而言,展會好像成為了雞肋,但似乎又不那么簡單,畢竟從品牌傳播角度來說,參加展會依然有其價值,但關鍵的是多年的“展會模式”已然形成了慣性,同時也夾含著其與展會組織方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他們的存在便是展會穩定而基礎的組成了。
廣州展的“大佬級”常客,幾乎每年出現在相同的位置,參加廣州展對他們來說已經成為一種“年度工作任務”。
注:本文由《深圳家具》原創首發,轉載請注明出處及作者,違者必究,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