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家具的文化如何傳承與創新?中式家具制作如何才能既要繼承明清的優良傳統,又不拘泥于前人的樊籬有所創新?搭上文化的快車能否為中式家具的復興帶來新活力?
紅木家具作為最具代表的中國傳統家具,如今已走進千家萬戶,為人們所青睞。然而鑒于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人們對中式家具的文化有了更多的訴求。如何讓中式家具所體現的文化更好地融入到我們的精神文明生活當中,已成為時下整個行業廣泛探討的話題之一。
中式家具的文化展現需要載體
中式家具只是家居行業里面的一個細分,用材考究、做工精細、歷史源遠流長。中式家具文化的概念很大,然而文化更多是體現在一種符號,文化需要通過一些符號來展現。“紅博館就是通過一些符號,來增加文化元素。紅博館對文化需求方面,從最傳統的中華文化開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在家居產業高峰論壇上,北京紅博館總經理曾永杰明確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紅木家具是一種經典的傳統文化,紅博館從開始就走文化優先發展路線,比如舉辦書畫展、交流會等文化傳播活動,力圖在尊重客戶使用功能需求的基礎上,更注重發掘和弘揚家具文化的人文價值,以及多樣化的布局結構。
紅馬紅木古典家具董事長馬新建認為,紅木家具的文化蘊含在三個方面,一是木材的自然文化,比如東南亞的紫檀、黃花梨這些硬木家具,生產周期非常漫長,一棵樹要成材要經過幾百年的時間,木材本身就具有了一種文化性。二是中國歷史上傳承下來的文化。三是歷史上的名人、名畫,有特殊意義的東西在家具文化上來雕刻。“硬木家具具有獨特的文化屬性,單獨的一棵樹,只能叫做"材",但是經過雕刻后,它會給人們帶來最美的享受,這就是文化。”馬新建說。
傳承與創新應該堅守“揚棄”
中式家具歷史源遠流長。當前,在制作紅木家具時,應如何做好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北京太和木作董事長關毅認為,現在人在做紅木家具中,不應停留在明朝、清朝那一段歷史里,而是要根據時代的變化,包括自然、氣候等多方面的變化來進行揚棄。
關毅提到的“揚棄”包含拋棄、保留、發揚和提高的意思。關毅以其參與的故宮博物院文物修繕工作為例說,故宮的館藏文物經過了300多年的歷史,修繕工作集中了全國最優秀古典家具的雕刻大師、技術大師,這項工作對于傳統歷史文物是一種解讀和恢復,此過程就是要傳承和恢復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東西。第一步是發掘,第二步是盡可能的整理和保護下去。關毅指出,古典家具服務于古人,現代家具服務于現代人,因此,現代人在家具制作方面并不一定要完全照搬宮廷的尺寸和做法,否則是不科學的。
與關毅的“揚棄”不謀而合,曾永杰認為,中式家具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銜接的,最重要的是“新”,要有新的力量來推動這個行業。應該是通過文化的推廣,文化的傳播,文化的交流來進行推動。在具體的交流上,最好是創造條件讓老百姓親身去感受,而紅博館正是基于此宗旨所建立。
搭上文化借助科技將飛得更高
文化產業作為“十二五”期間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將為傳統制造業帶來無限發展機遇。對于紅木的企業而言,當前如何向創意產業和行業滲透、融合,將文化和高科技結合起來,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至行業開辟藍海戰略,正是提升企業的附加值、促進產業結構轉型的重要內容
紅木家具非大規模工業化的產品,對制作技師的工藝水平要求非常高。關毅認為,眼下各個紅木企業的發展應該更多地苦練內功與技術,加強人才培訓,著力打造有自己獨特企業風格的產品。只有這樣,才能夠跟得上文化產業迅猛發展的步伐。如果搭上了文化產業的快車,未來的空間就會打開得更廣闊一點。“紅木家具不能夠停留在過去那個時代,應吸收精華,拋棄遺留下來的糟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給消費者提供最優秀、最高檔、最精品的硬木。”關毅說。
“紅木家具不僅可以和文化結合,也可以和"科技"結合。”馬新建則認為,科技的進步,為家具文化的發展提升了空間;以前做不了的,現在能做了,以往會變形的,現在不再變形了。比如過去木材是“自然干燥”,現是通過科技處理使其干燥,效果上可以做得更好。歷史上都是手工制作紅木家具現在全部是用機械來做,比例上會把握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