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目前江門傳統家具發展面臨“橄欖型”產業困局。新會區古典家具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區小健解釋說,一方面是產業前端的原材料采購薄弱,很多小企業因為資金不足不能獲得大發展,導致企業利潤低,無法擴大積累;另一方面是后端品牌營銷不足,包括各種各樣的服務跟不上。江門市工商局一份關于對新會古典家具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則提出,新會古典家具產業發展的瓶頸還在于產品終端控制力弱和產品品牌運作力低的情況。
據了解,目前港澳和北京、上海、廣州、中山等地銷售的古典家具,相當部分產自新會。但從近年行情來看,產銷不平衡,市場話語權不夠,知名度不高,產品營銷能力不強,更多的是通過外地家具市場代銷。大部分廠家抱著“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心理,坐等客商上門收購,導致生產的產品被別人貼牌,被批發商壓價輾轉銷售到京、津、滬、穗、深和中山等地的專賣場,以翻倍甚至翻數倍的價格賣出,造成產品制造者吃點“殘羹冷炙”,而終端銷售商則坐享其成,財源滾滾,陷入“為他人作嫁衣裳”的惡性循環中而不能自拔。
同時,古典家具行業準入門檻低,很多投資人都是拖兒帶女,扶老攜幼,技藝世襲,父子相傳。生產上老少齊上陣,分工協作,手工生產;由于資金不充裕,這些家庭作坊大多傾向于生產一些簡單、價低的產品,缺少構思新穎、獨具匠心的作品,品牌創新意識普遍較缺乏,產品附加值低,缺乏真正在同行業內叫得響的知名品牌。
邱德厚毫不忌諱地指出,目前全國最好的傳統家具來自新會,最差的家具也有部分來自新會,所以無論是政府還是行業協會,都致力于產業的轉型升級,一方面建設中國古典家具之都博覽中心;一方面在價格上明碼實價,在質量上約法三章。
對策
整合資源制訂標準 打造家具行業集體品牌
如何才能抓住機遇促進發展呢?新會區古典家具行業協會會長邱德厚分析,“達芬奇事件”的教訓不僅是一個是否相信洋品牌的問題,更多是教育大家辨別一個好的產品:要從各個方面來加強對產品的判斷,而不僅是以價格為衡量標準,應該是全方位的來衡量你所選購的商品。“通過這一事件,我相信會提升我們消費者辨別品牌和如何去深入了解品牌的能力。”
“目前正采用先進的經營理念,對本地傳統家具行業進行資源整合,化零散為整體,做大集體品牌打入市場。把所有在新會生產古典家具的企業做一個集體商標,這樣來推廣銷售,這樣效益比較大,效果會比較好。”邱德厚說。
古典家具產業要發展壯大,必須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加大產業宣傳力度,注重品牌的檔次定位,鼓勵產品的差異化經營,提升產品的附加值。
據了解,新會區古典家具行業協會已經向國家工商總局提出申請集體商標,這將是新會古典家具行業所有認同“游戲規則”的企業集體使用的商標,這預計將于明年獲批。
有了集體商標后,將會對塑造新會古典家具品牌起到很好的效果。據新會區古典家具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區小健掌握的資料,新會區古典家具行業80%以上的企業都是產值低于300萬元的微型企業和小作坊、工作室,用工人數大部分都是30人以下。“這樣每家企業形成個人的品牌只有極個別的幾家,相對于行業總量來說比例很低。”
新會區古典家具行業協會表示,為了讓集體商標保值和增值,就要制定相應的標準來確保。“我們正在有關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制訂標準,以配合集體商標的使用。”區小健解釋說:“要使用集體商標,就要按照標準生產,質量方面要做到符合標準要求。”
針對本地傳統家具行業缺乏營銷宣傳的問題,新會區古典家具行業協會表示,將在整合資源,制訂高標準的同時,也在營銷宣傳方面采用集體作戰的方式。
新會傳統家具老牌企業華潤家私有限公司負責人譚志強說:“一直以來做傳統家具的都不擅長做廣告,而是靠口碑來經營,實實在在的好才能獲得客人的認可,這個和現代家具經營模式有些區別,現代家具往往有很強的營銷策略和手段,用廣告把牌子豎起來,從而贏得市場,‘達芬奇’是個反面教材,消費者被吸引正在于其穿著‘洋品牌’的外衣。營銷宣傳一直是本地傳統家具行業的短板,傳統家具做了這么多年,這幾年才慢慢進行產品宣傳。”
“第一代行業從事人員受各方面因素影響,在宣傳方面不太注重。我們今年計劃通過平面媒體等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消費者了解這個行業。”對此,區小健提出,“要集合各個企業的力量,比如一個客戶購買一套家具,新會1家企業不能滿足其要求,我們就組織10家企業一起去滿足客戶的需要。我們還可以出版畫冊,讓消費者通過一本畫冊去選擇合自己心意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