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產品出口轉內銷“小龍卷風”襲來
家居行業的哪些產品正在積極地刮著出口轉內銷的小龍卷風呢?據調查,發現家具首當其沖,其次是陶瓷衛浴,地磚等建材也躍躍欲試。
對此,一直為美國一線家具品牌做生產的福溢家居北京區總經理楊建偉表示,就目前來說,他們只是在搶占一定的市場份額,能否形成強大的競爭力還很難說。但內銷的高利潤,在出口的種種壓力之下,越來越表現出巨大的吸引力,將不斷吸引外貿企業去占領這片區域。據家具業內人士介紹:“外銷5億元的訂單利潤往往不如國內5000萬的訂單。”因而有外貿企業甚而將策略轉成“著力發展內銷,出口順其自然”。
成功轉內銷 非一日之功
然而,一直對著外國的設計圖紙嚴格奉行國際技術標準、照單定量做慣了OEM的外貿企業,轉戰國內市場、轉型內銷企業,并不是一個改改發貨地址就能完成的事情。工廠與企業的概念不一樣,大多數外貿企業在業務上更接近于“制造商”的角色。然而一個企業無論規模大小,都應做到“五臟俱全”,制造體系誠然是基礎,物流體系、研發體系和服務體系更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所在。
多年來以出口為主營業務的外貿企業,對品牌營銷、市場運作等必要的內銷武器的使用能力已然退化,因此現在出口轉內銷的家居產品大多躋身常見家居賣場,或一些專做出口轉內銷的賣場,比如廣州的黃石家私大廣場,以及幾個外貿品牌拼盤的門店,在自己擁有的終端店進行銷售的很少。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迅速搶占市場份額,出口轉內銷產品動輒“低于廠價銷售”,或是推出各種低價套餐,倒是吸引了不少眼球。一家名為“Home Box”的美式家具外貿尾單倉庫中,將三個美國品牌集中起來,以低價內銷,相較市面上其他美式家具品牌而言,價格平均要低1倍多。
出口家具相比內銷家具占優勢還是劣勢?
那么,出口家具在內銷市場上的現狀到底如何?相比內銷家具,他們到底具有何種競爭優勢?得到公認的一點是出口產品質量好。作為外國企業的“制造方”,外貿企業長期以來是在國際質量標準的嚴格把關之下進行生產的,無論產品本身還是生產習慣上,都具有著內銷企業短期內難以追及的嚴謹。同時,他們也是常年對著國際化高端設計圖紙干活的主兒,國際上最新的工藝也是近水樓臺耳濡目染,幾乎可謂行業內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了。
而在價格方面,由于出口退稅等因素,外貿產品的成本得以相對降低;又攜著定量生產幾乎無余單積壓的優勢,使其更加敢于大手筆打折促銷。
總之,出口家具貌似優勢非常突出。但放在國內銷售終端的位置,其“娘家”背景之不少硬傷,為之帶來不少問題。比如先天缺乏品牌建設,導致其辨認度偏低以及消費者對其信賴度不高;長期對圖制造,產品研發能力不強,過分依賴國外創意;轉內銷之時在國內市場調研方面的功課缺失,銷售定位不明確;以及成熟物流體系和售后體系方面的空白等。
家具風格 原創設計最關鍵
從設計方面來說,最為人稱道的“純歐美設計”,也無法成為全然的優勢。例如在外形設計、人體工學等方面,歐美家具的水平相對靠前。但是中國人的體格、體質與歐美人是存在區別的,這樣導致一些人體工學設計含量較高的產品并不適合中國人使用,并且傳統歐美風格的產品的規格相對于中國人的身高、室內空間而言稍顯龐大,導致使用舒適度大打折扣。
大部分消費者表示,在無法確定某出口家具是否真是有信譽、性價比高的“品牌”時,他們寧愿付出稍微高一些的價格,去購買他們腦海中有一定資料的品牌的產品,“因為我沒有評判標準。”一位消費者這樣說道。
表示出對出口家具有濃厚興趣的消費者,則多屬“風格控”類型,他們表示,看上的就是出口家具的設計,“歐美風格更加像那么回事,這樣一來性價比就確實高了啊。”由此可見,出于對風格的重偏好,這部分消費者傾向于愿意相信“性價比優勢”的真實存在。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設計師眼里分毫畢現的設計差別,在消費者面前倒是常常遭遇視若無睹的待遇。消費者沒有太多時間精力去辨識,也沒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供辨別之用。“歐美風”純正與否,實在不算是企業的殺手锏,在出口轉內銷產品悄然興起所帶來的新一輪競爭中,能真正推出誘人的原創“設計”才是家具企業的制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