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
穩定物價措施要打提前量
記者:今年物價上漲的趨勢將會怎樣?
陳東琪:以往經驗在一定程度上顯示未來趨勢。過去30年,GDP年均增長10%,CPI年均上漲5.5%,經濟增長和物價上漲的長期組合是“10+5”。去年,GDP增長10.3%,CPI上漲3.3%,形成“10+3”的宏觀匹配。今年,GDP增速如果能夠穩定在9%-10%以內,預計CPI漲幅可以控制在4%左右,這個宏觀匹配中的物價漲幅比去年略高,是因為今年經濟進入上升期第二年后,可供使用的老庫存已經消化完畢,持續擴大的生產和消費必然使物價上漲能量擴散。
記者:有哪些因素導致物價上漲?
陳東琪:主要有前期貨幣超常規投放,收入增加帶動需求增加,上游產品漲價、工資增加使得成本增加,美元大幅貶值造成國際流動性泛濫并推動國際農副產品和大宗商品大幅漲價等因素。
其中成本增加是個長期因素。從生產角度看,一方面原材料等上游產品價格上漲;另一方面,人工成本增加。在這兩個成本增加中,工資增加更具合理性,因為前30年特別是最近十多年,勞動者報酬過低,工資增長既慢于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的增長,也慢于GDP增長。促使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協調,就必須提高勞動者報酬在GDP中的比重,就必須使工資增長略為快于GDP增長。預計“十二五”期間勞動者的工資增長將略快于GDP增長。
記者:怎么理解工資增長略快于GDP增長?
陳東琪:“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主要由工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兩項組成。農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基本沒有財產性收入。勞動者報酬或廣義工資,幾乎是這兩部分家庭的唯一收入。在這個情況下,要實現前面講的“同步”,就得使其工資增長比GDP增長略為快一些。如果工資增長和GDP增長一樣,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就不可能提高。
記者:穩物價、控通脹最應該注意的是什么?
陳東琪:首先,要把“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這兩只“手”結合好,也就是把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結合好;二是要注意預期性,出臺措施要打提前量,做好“預調”,不要等到物價很高時再下猛藥;三是要有針對性,對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的調控,要措施得當,不能一刀切;四是要注意“內調”和“外調”相結合,尤其要注意美國政策動向,在措施選擇上注意外部因素的對沖效應,在穩物價、控通脹中保證國家利益最大化,損失最小化。
■建言·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
設分類CPI方可準確“下藥”
昨天,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稅收研究會副會長、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應該設立根據不同收入水平群體的支出結構的分類CPI,這樣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物價水平,并針對性地找到控制通脹的對策。
許善達說,不同收入居民群體對CPI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比如低收入群體對食品價格上漲的感受比較強烈。在總的CPI指標下,根據不同的收入群體,設幾個不同的CPI,物價情況就能反映得比較準確。
許善達指出,GDP指標也有缺陷,它不能反映負面影響,比如環境污染、森林砍伐對氣候的影響。“十二五”期間的GDP設定為7%是一個信號,反映出政府要求追求質量而不是數量。